葡萄藤

第九十期二00二年十二月

主編的話 匯彥
神父的話 陳兆望神父
聖誕節活動時間表 牧民諮議委員會(周敏供稿)
Interview with God Reata Strickland
歲末數算恩典 布衣
生活聖言 普世博愛會
我的建堂分享 袁姐
我看聖十字若望的 「黑暗之夜」 曹美蕾
媽暫時離別 愛永不止息 陳建立
是祂陪我走過 張宏秀
信望愛三德 徐卓越神父
憂鬱症的治癒---痛苦的代言人 Evelyn Eaton Whitehead,
James Whitehead
陳美卿譯

[回首頁] [堂區簡介] [行事曆] [主僕月訊] [葡萄藤] [活動特報] [日用糧] [中文聖經] [讀經計劃]
[聖經辭典] [要理講座] [上主工程] [聖母訊息] [Youth Page] [萬網之網] [玫瑰頌讚] [批評指教]

主編的話
匯彥

        聖誕鈴聲再度響起,值此感恩的季節,我們「歲末算數恩典」,與聖十字若望共同經歷了「黑暗之夜」,因有「生活聖言」、「信望愛三德」,更重要的「是祂陪我走過」……,即便是生老病死、悲歡離合,我們在痛過之後,才更知感恩。因為這沈重的十字架,是耶穌背負著我們走過來的。讓我們再次的感恩,感謝天主,因著祂,我們才能渡過紛亂塵世、超脫生死輪迴。

感謝各位教友與葡萄藤編輯群集思廣益,讓大家得以享用豐富的精神食糧。其中,發人深省的「Interview with God」一文,還讓我在網路上找到作者Reata Strickland架設的網站 http://www.momentswithgod.com/,在此提供大家上網挖寶。葡萄藤這塊讓大家共同耕耘的園地,期待教友們提供更多的奇文共欣賞。在此,祝福大家「聖誕快樂,願主與您們同在」!!

[葡萄藤] [本期目錄]

神父的話
陳兆望神父

光陰如箭,瞬間聖誕佳節即將來臨!

  對於主的來臨,我們應當好好準備我們的身、心、靈,來迎接主的來臨。我們經常忽略了這一點,沒有把主的來臨放在第一位。就像我們迎接一位客人或親友的來臨,會馬上打房屋、整理房間,然後也準備豐富的飲食來迎接他們,但對耶穌的來臨,我們反而倒不加重視!

  提到主的來臨,對我們信徒來講、有豐富的意義,並且提醒我們信徒記得天主在我們救恩史上三種決定性的來臨:

  第一,是在耶穌基督的誕生事跡中,天主降生成人,來到人間。

  其次,是在彌撒感恩祭時,基督親自來臨,到我們教會信友團體中。

  最後,是在世界末日、天地終窮時,在耶穌基督身上,天主光榮地來臨,審判生者、死者。

  當以色列民族在充軍流亡的時代,先知預報了天主將親自來解救他們的好消息。從此,以色列民族根據先知的預告,渴望天主的來臨,拯救他們於水深火熱的困境之中。

  我們教會是天主的子民、新的以色列子民。教會相信舊約先知的許諾已經應驗了,天主實實在在地來到了人間,祂在兩千零二年前已經誕生在我們當中了。祂的救恩已實現在人類中間了。這救恩事業仍在我們中間繼續進行著,尚未圓滿地完成。按照耶穌的許諾,末日祂光榮地來臨時,天主的救恩計劃才徹底圓滿。

  今年我們堂區迎接主的來臨,首先、為了妥善準備我們的身心靈,特別舉辦兩天退省活動,並邀請達拉斯教區主教主持,參加退省的成人約七十人,青少年有三十人。雖然主的誕生已於兩千零二年前在我們中間實現了,但是救恩事業尚未圓滿完成,仍待我們繼續努力。其次、我們要時常參與彌撒、因為主在彌撒感恩祭中的來臨,在我們讀經中的來臨、在我們祈禱中的來臨、在我們幫助弱少者中的來臨、以及在我們退省中的來臨都再再顯示給我們祂的面貌。

  最後我們也期待主光榮地來臨、審判生者死者。那時救恩事業才算圓滿地完成!

  兩千零三年即將來臨,期望上主賜給我們有和平有希望的一年!在新年的第一天,教會訂為「天主之母」節,因為慶祝聖誕之後,我們不能不紀念,恭賀聖母 天主之母。請大家記得在一月一日(週三)上午十一時來教堂參與彌撒,把新的一年奉獻在天主的掌管之中,並請聖母為我們代禱。

  祝大家聖誕快樂、新年如意!

[葡萄藤] [本期目錄]

聖誕節活動時間
牧民諮議委員會周敏供稿

今年聖誕節 (十二月廿四日,星期二 ) 當日的活動如下:

開始時間

結束時間

活動

地點

4 :00pm

4: 45pm

告解

聖堂內告解室

5:00pm

6:00pm

彌撒

聖堂

6:30pm

7:45pm

聚餐

活動大廳

8:00pm

10:30pm

晚會

聖堂

9:00pm

11:00pm

兒童電影

活動大廳

9:00pm

11:00pm

告解

神父更衣室

11:30pm

12:45pm

子夜彌撒

聖堂


        我們特別按排了二段辦告解時間。希望教友能善用並妥辦告解。

聚餐時,請每家帶一道量夠的菜。如果你家有三位十五歲以上成員,請帶二道菜。教堂會準備麵和飯。

願意提供晚會節目的家庭、善會、小組,請在十二月十五日前於公告欄登記或與王靜玲聯絡。

二OO三年的牧民諮議委員是:王靜玲 (召集人) ,何少英、林之銘、章傑與張新泰。

[葡萄藤] [本期目錄]

Interview with God

Reata Strickland

I dreamed I had an interview with God.

"So you would like to interview me?" God asked

"If you have the time" I said.

God smiled

"My time is eternity"

"What questions do you have in mind for me?"

"What surprises you most about humankind?..."

God answered...

"That they get bored with childhood.

They rush to grow up and then long to be children again."

"That they lose their health to make money and then lose their money to restore their health."

"That by thinking anxiously about the future, they forget the present, such that they live in neither the present nor the future."

That they live as if they will never die, and die as if they had never lived."

God’s hand took mine and we were silent for a while

And then I asked...

"As a parent, what are some of life’s lessons you want your children to learn?"

God replied with a smile

"To learn they cannot make anyone love them.

What they can do is let themselves be loved."

"To learn that it is not good to compare themselves to others."

"To learn that a rich person is not one who has the most, but is one who needs the least."

"To learn that it only takes a few seconds to open profound wounds in persons we love, and it takes many years to heal them."

"To learn to forgive by practicing forgiveness."

"To learn that there are persons who love them dearly, but simply do not know how to express or show their feelings."

"To learn that two people can look at the same thing and see it differently."

"To learn that it is not always enough that they be forgiven by others. But that they must forgive themselves."

"And to learn that I am here always."

[葡萄藤] [本期目錄]

歲末數算恩典

布衣

  又見金黃色的大南瓜,樸樸實實、安安穩穩地蹲坐在超市裏街腳旁,這視覺感官已告訴我,一年又近尾聲了。在季節流麗轉換中,心弦也止不住的跟著顫動,奏出的樂曲盡是感恩。天雖涼了,心卻更暖了,要感謝的人、事、物太多。伸出雙手,發覺這屈屈十指,實不夠用來數算浩瀚天恩,而我這無德無能的滄海一粟,卻又得飽腴一年。日食一升夜眠八尺的生活所需,真如祂所應允的源源而來;米缸裡總有米,冰箱裡總有菜,心裡的感念滿而溢,溢成淚珠自眼角流下。

  首先,要為家中三位老人家又平安健康的渡過一年而謝恩。婆婆今年八十一,年年健康檢查結果出來後,就打電話向媳婦「報告」。年年得意洋洋對我說:「我今年的膽固醇還是好漂亮喔!」婆婆吃得好。所謂吃得好,就是吃得少、吃得粗。她生活習慣好,每天早睡早起且日日步行。近年來腿力漸差,真是應了那句「人老先腿老」,但她依然堅持多年習慣,而這良好的紀律也給了她很好的回報。近幾年心臟有點肥大,醫生表示是老化後自然現象,無需太過慮。血壓稍稍有點高,遂每日服兒童用之阿斯匹靈半顆,以保護心臟。醫生建議她減去幾磅,更有利健康,於是她喝「巫婆蔬菜減肥湯」減去八磅,真是有志者事竟成。閒來沒事,喜歡拈花惹草,獨居之千呎小屋,被大大小小的盆栽點綴的像個小公園。雖已高齡,偶而也被趕鴨子上架地權充救火隊。住在附近,忙得焦頭爛額的女兒,有時得把兒子塞給她,有時又捧來已奄奄一息的盆栽請老媽拯救,婆婆只好捲起衣袖,伸出她的綠拇指,展開她救亡圖存的千秋大業。思念襲上心頭時,她總愛和兩個在德州的孫女打電話。孫輩中就只有我家這兩個,講起中文來還可以聽,可以和她有溝有通,有來有往,有一搭沒一搭地窮打屁。我每每聽其祖孫對話就覺好笑,和情侶間的對話一樣,百分之八十是廢話。然而,人與人之間的感情,往往就是靠廢話居中牽線;倒不是靠議題沉重的大塊文章。應該讓孩子和長輩多接觸,對雙方都好。孩子需要了解他們的父母是由怎樣的人養大的,有助於加強孩子對自己之根源和家族史的清晰度。於老人家而言,風燭之年,連根拔起移居異國他鄉,土質不適之種種症狀可想而知,若能享有含飴弄孫之樂,也算是給老人家的思想和情感找個出路。

  婆婆過得好,媽媽也不差。上週與母親通越洋電話,母女廢話連篇中她說到:「你放心,我們都很好,我和你老爸都越老越快樂。」我在這頭竟鼻頭一酸,泫然欲泣。這麼簡簡單單一句話,真是既震撼又安撫,讓為人子女者聽來好安慰、好放心。我不求他們長生不老、長生不死,那些不在天主祝福中的奢望,不要去期待去尋求。人近黃昏,大致底定,倒數計時中,若能益發平安喜樂,抵達終點時,亦才有可能畫下個美麗的句點。死,並不威脅母親。但,她有她的怕,她怕痴呆和癱瘓。這兩者凸顯著自主力的喪失和難堪,一生追求、嚮往自由的母親,是無法接受其中之困頓的。近兩年,她迷上學韓文,學得津津有味,不亦樂乎!我所認識的母親,是個學東西不俱長性的人,碰到困難往往就棄械投降,這點我和母親如出一轍。而今母親於六旬之年,在學習上表現出來的執著和毅力,真令我大感意外且暗暗竊喜。一生靠在父親身上,讓大腦總呈打烊狀態的母親,總算撕掉了「整修內部,暫時休業」的公告,打開腦門,開張做生意了。母親電話裡說:「你老爸和老妹都笑我成了哈韓族。」我說:「讓他們笑去,你學得快樂就好。」老媽不僅學韓文有斬獲,減肥成績也是一級棒。自打定主意和「中廣公司」勢不兩立後,就每日上跑步機搏命半小時,連周六日都不放自己一馬。有時我打電話回家是父親接的,以為母親出門去了,父親說:「在運動呢!她上了跑步機可是六親不認的,誰也不理,電話也不接。」汗流浹背,六親不認的結果是,體重自61公斤降到53.5公斤,目前還在與那討厭的半公斤,斤斤計較誓死拼搏呢!哇塞!真不是蓋的,咱的婆婆媽媽都減肥成功,回復勁爆身材。

  老爸年輕時不是個想得開的人,沉重的家計,加上胃疾和失眠之苦,令他常常鬱卒到不行。所幸,越老則越想得開、放得下。由於其深受不能釋懷之苦,不願孩子亦嚐此苦毒,所以自小他就猛灌我和妹妹「量大福大」的人生大補帖。如今,我歪歪斜斜跌入哀樂中年,稍稍涉世,不可避免地亦淺嚐到人性中諸多微妙之情感情緒。每每處在剃刀邊緣,思及老爸「器量大,福氣大」的金玉良言,不禁覺得這真是此生所收到最好的禮物之一。父親多愛我啊!他承傳給我們的價值觀,從來不是拿高分、爭第一、賺大錢。他期待孩子們能夠心性高遠,健康快樂以及在許多關鍵時刻,能夠一笑置之,繼而---放下。因為能放下,才能繼續前行;因為繼續前行,前方的好山好水才能盡收眼底。踉踉蹌蹌於滾滾紅塵四十載,回頭看看父女情緣,深覺老爸對我的愛是極為人本的,他不認識耶穌基督,卻老讓我在他身上看到祂的肖像。如今他年過七十,依舊兩袖清風,嫉惡如仇,憂時憂國。失眠的老毛病看來此生要與他長相左右了,胃疾倒是只偶而來騷擾;脊椎上的一根骨刺,只要摸清其脾性,避免與其短兵相接,倒也能彼此井水不犯河水。婆婆、老爸和老媽都是生活簡單樸素,思想清明開通,尊重體諒兒女之長輩,有父母若此,何其有幸!何其有福!

  向上望望後,轉過身來向下瞧瞧,一眼就瞧到我家那一對呆瓜。阿呆和阿瓜是天主送給老公和我的禮物。既是天主的心意和計畫,所以不論拿到的是什麼貨色,都只有誠心笑納之。雖然常常是含淚的微笑,那也是「笑」;雖然常常是被逼成江海以納百川,那也是「納」。說真的,十幾年來,愚夫婦對於自己得到的禮物總是滿心歡喜,雖然一對呆瓜是個負擔,但那是甜蜜的負擔。若真要擺在天平上比一比,呆瓜帶給我們的快樂實超出我們的付出。我真慶幸生命中有她倆來攪和,我好enjoy她倆。不論是抱骨感的姊姊或抱肉感的妹妹,都會喚起我體內的母性和良知,一聲聲對我呼喚:「要珍愛她們,要珍愛她們,她們多美好!天主多美好!」孩子們在父母身邊的日子實在很有限,將來離家他去後,不論環境順逆,但願得自原生家庭的愛,能適時發揮作用,幫助他們破繭而出或更上層樓。

  如果孩子是個恩典,那麼那個與我共同「做人」的人,何嘗不是?因為兩人做愛做的事,才有恩典來報到,不是嗎?近年來,這人和我都老很多,身為上有老的,下有小的夾心餅乾族,肩上有許多卸不下的責任。除了白髮叢生,臉上皺紋更朝皺溝發展;然而,青春雖不再,我們卻從對方眼眸中,看到更深的愛意與笑意。每當粗礪十指緊緊相扣,扣進了所有的甜酸苦辣,在雙掌中彼此搓磨,搓成一個婚姻。每當緊緊相擁,兩顆心就彼此尋覓,直至重重相疊。聖經說他是我的頭,我對他說:「但我是你的脖子,頭要聽脖子的。」他說:「好,妳是我的聖經。」權力擺平,於是西線無戰事。這人實在很好處,也很好養,不但對老婆是零要求,還是個不會包二奶的廢物。他對我的寵愛與日俱增,增到有時令人不解---為何讀我千遍也不厭倦?我知道,這個老公是攆不走也跑不掉。感謝父母和配偶都讓我做我自己,我越能做自己,就越清楚自己要什麼;我越涉足嚮往的生命內容,就越平安喜樂。有些時刻,心靈真是歡愉感動到痛。那痛,令人流淚,是聖神在心田打滾兒。

  要感謝的何止是家人?生命在許多人、事、物串聯出來的大大小小環境裡寫下註腳,每個註腳都是個印記,每個印記裡都可以尋到天主,尋到天主就處處看到祂超性的恩惠。於是,凡事謝恩變得具具體體,實實在在。於此歲末,特獻上心香一瓣,願其隨風飄揚,直達天庭。

[葡萄藤] [本期目錄]

生活聖言 
普世博愛會

       「你應全心,全靈,全意,愛上主你的天主。」(瑪二十二: 37

  聖經上的眾多誡命中,那條誡命是首要的?這是耶穌的時代,在法學士學院裏被討論的經典題目之一。在人們眼中,身為師傅的耶穌,並沒有迴避這個問題:「法律中那條誡命是最大的?」祂以獨創的方式回答,把對天主的愛和對近人的愛結合在一起。祂的門徒不應叫人把這兩種愛分開,就如他們無法將樹根和它的樹葉分開一樣。換句話說,他們愈愛天主,就愈愛自己的兄弟姐妹;他們愈愛自己的兄弟姐妹,就愈加深他們對天主的愛。

耶穌比任何人都清楚認識我們應真正去愛的天主,而且祂還知道我們應該怎樣去愛祂:上主是祂的父、也是我們的父,是他的天主、也是我們的天主(參閱若二十:17)。祂是一位親自愛每一個人的天主:祂愛我,愛你;是我的天主,也是你的天主(「你應愛上主,你的天主」)。

  由於祂先愛了我們,所以我們可以愛祂:因此祂命令我們要具有的愛,就是對祂的愛,就是對絕對的愛的回應。我們可以轉向祂,並懷著與耶穌稱呼祂「阿爸,父啊」同樣的信心及依賴。我們也能像耶穌一樣,時常與祂說話,可以告訴祂,我們所有的需要,我們的決心和計劃,並且能一再地重複告訴祂,我們對祂那獨一無二的愛。

  我們也熱切地等候祈禱的時刻,因為可以與祂深入地接觸。這種祈禱就是對話、共融、強烈的友誼關係。在那些時刻,我們能傾吐我們的愛:我們能朝拜祂在所有受造物之上,光榮祂在宇宙中無所不在,讚美那在我們內心深處或在聖體櫃中的祂,想到我們無論在那裏,祂都與我們在一起,包括在我們的房間裏,在工作時,在辦公室中,或當我們與其他人在一起的時候……。

  「你應全心,全靈,全意,愛上主你的天主。」

  耶穌還教導我們另外一個愛天主的方法。對耶穌而言,「去愛」意謂做天父的旨意,把思想、心靈、精力及生命本身,交付在祂的手裏:祂完全地把自己交付,為能實現天父給祂定下的計劃。福音令我們知道,耶穌經常、並且完全地轉向天父的慈懷(參閱若一:18),祂一直在天父內,祂只想說祂從天父那裏聽到的一切,單單實行天父叫祂去做的事情。

  祂對我們有同樣的要求:去愛就是去做那位被愛者─天主的旨意,不是七折八扣,而是整個投入其中的:「全心,全靈,全意。」因為愛不只是一份情感。耶穌問那些只用言語去愛天主的人說:「你們為什麼稱呼我:主啊!主啊!而不行我所吩咐的呢?」(路六:46

  「你應全心,全靈,全意,愛上主你的天主。」

  我們應該如何生活出耶穌的這條誡命呢?當然是要培養一份對上主的孝悌之心,一份朋友的情誼,但最重要的是實踐祂的意願。我們對天主的態度,應該跟耶穌一樣,總是把目標朝向天父的慈懷,聆聽祂、服從祂,好能完成祂的事業,除此之外別無其他目的。

  為要做到這一點,我們在自己的選擇和生活的方式上,應該是徹底的,因為我們對天主不能夠稍有保留:要全心,全靈,全意。這表示要好好地完成所有祂要我們做的工作。

  生活祂的旨意並使自己與祂的旨意達到一致,往往要求我們消除自己的意願,犧牲我們心中與目前一刻無關的一切。它們可能是一個想法,一種感覺,一個思考,一種欲望,一段記憶,一件物體,一個人……。

  這樣,我們才能專心去做任何目前一刻我們被要求去做的一切事情,包括談天、講電話、聆聽、幫助他人、研習、祈禱、用餐、睡覺等,都能專注地生活祂的旨意;用全心、全靈、全意,去把每個所展開的行動都圓滿地、整全地、完美地去做好;並且只懷著一個動機來做每件事物,這就是愛。以致我們可以在整天的每一時刻說:「是的,我的天主,此時,在這個行動中,我全心、完全的愛你。」這是我們能夠說我們愛天主,以及報答祂的愛而彼此互愛的唯一方法。

  「你應全心,全靈,全意,愛上主你的天主。」

  為能好好生活出這句生活聖言,我們可以自我檢討,看看是否將天主真正地放在我們生活的首位。

  那麼,總結一句,我們在這個月應做甚麼呢?應重新選擇天主作為我們唯一的理想,作為我們生命的一切,將祂重新置於首位,在目前一刻完美的生活祂的旨意。我們希望能夠誠摯的說:「我的天主,我的萬有」,「我愛禰」,「我完全是禰的」,「禰是天主,禰是我的天主,是我們無限愛慕的天主!」。

[葡萄藤] [本期目錄]

我的建堂分享 

袁姐

張新泰弟兄邀請我上來跟各位講幾句話,是為建堂的事。他的誠意使我很難推辭,只好打鴨子上架,勇敢的站在這兒為建堂呼籲,套句江湖上的話:「有錢的捧錢場,沒錢的捧人場」!

首先要感謝的就是我們可敬的陳神父,和一批又一批的熱心兄姐們,在他們的努力下,越來越多的新朋友加入我們的團體。這是非常可喜的現象。所有各項聚會和孩子們的活動空間,能使用的地方不夠,那是「事實」。尤其是在重大的節慶,舉行感恩彌撒的聖堂,更是顯得擁擠不堪!所以我們須要群策群力,來興建一座適合我們華人的新堂,這是「勢在必行」的一件大工程。

這事使我想起了耶穌撒種的比喻,種子撒在不同的環境裡,就出現不一樣的結局。不管是撒在路旁或是石頭地裡,還是落在荊棘中,不是被鳥吃了,就是被人踩了,有些根長不深也被太陽晒乾了,要不然就被荊棘悶死了。(路八5-7)結局都很慘,全沒了!

只有撒在好地裡的,它們就長大成熟,結了果實,有的結三十倍,有的六十倍,有的一百倍。(谷四8)不管多或少,反正都結了果實,結果都很圓滿。

現在我們的教會,不就是肥沃的好地嗎?是個美好的環境!這些種子就好比是我們的子子孫孫,能夠在這裡成長、茁壯、生根。我們以「善良與誠實的心」培育他們,「以堅忍結出果實」。(路八15)對他們的將來是多麼重要呀!我們的教會將來就是靠他們延續下去的。

為了我們靈魂的好處,帶著孩子們一起來聖堂,參與感恩的彌撒,領受來自天主的祥和正氣,在愛的薰陶中成長,變化人的氣質,潛移默化我們不如意的生活,這是多好的事啊!

在天主的光照下,能機警的遠離世俗上危險的誘惑:像迷幻藥、毒品、暴力事件,還有「性」的誘惑!避開這些邪惡的挑戰,我們惹不起,躲開總行啊!不但自己被護佑,帶動整個「家」的氣氛也變得平安溫馨。主耶穌不是跟我們說:「你們要機警如蛇,純樸如鴿」嗎?(瑪十16

各位認識我都有十五年了,好多人都說我有「福氣」呀!的確!不但我們家老爺溫和體貼,四個兒子又壯又大。這一次老大被選為新的諮議委員,讓他能為大家做點事,願天主保祐他,老二神父奉獻為教會服務,現正在羅馬讀書。老三、老四成家立業,兩位媳婦乖巧、賢慧又孝順,是挺讓人羡慕的啦!現又添個小孫女,含飴弄孫,歡歡喜喜的「享清福」,活像童話故事的結尾一樣,多美滿哪!

真的,天主對我的照顧,真是「有求必應」呀!而且賞給我的比我求的更多更好!超出我的預料。這種「經濟效益」可說是「穩賺不賠」的,我能不「全心信賴」祂嗎?

        這情形實在不是我們投資股票的結果所能比的。買股票是拿錢出去,希望能拿回更多的鈔票,賺回更高的利潤,在商言商,一點也沒錯!可是得冒風險啊!萬一時局不好,股票下跌得很慘,「破大財」不是也挺夠瞧的嗎?

換個角度來看,我們求天主賞賜,給不給在祂呀!給了最好!謝恩啦!沒給,再求呀!我們又不用冒「破財」的風險!沒損失呀!何樂而不為呢?您說是吧!

千萬可別想「嘿!那不挺迷信的嗎?」天啊!「你們的信德在哪裡?」(路八25)這句話是耶穌平息風浪時說的。耶穌在復活後,也指責祂的門徒多默說:「那些沒有看見而相信的,才是有福的。」(若二十29)祂再三安慰我們:「不要害怕,只管信,她必得救。」(路八50

主耶穌一直鼓勵我們跟祂求呀!「你們若因我的名向我求什麼,我必要踐行。」(若十四14)「求罷!必會得到,好使你們的喜樂得以圓滿。」(若十六24)祂是言出必行的,所以祂不斷的提醒我們。「天地要過去,但是我的話決不會過去。」(谷十三31

除了「信德」外,還必須懷著「愛德」的心去「做」去「幫助人」,才是中悅天主的,我們的德肋撒姆姆,她不就是這樣做嗎?

天主是看我們的內心,是我看我們的意念。「祂既創造了眾人的心靈,當然知曉人的一切言行」(詠三十三15)聖詠裡的話,真是一針見血。

遇到困難投靠祂,幫我們解決。碰到好事感謝祂,光榮歸於祂。我們以誠心誠意的態度,去全心依靠,沒有得不到的賞賜。

然後,我們所許的事,一定要記得「還願」。這一點在舊約裡提得很清楚:「凡你口中說出的,你應遵守,你所許的願,你應執行。」(申廿三24)我們千萬不要「信口開河」,別忘了!

聖經上天主告訴我們:「祂是原始和終末。」(默廿一6)「祂是今在、昔在及將來永在的全能者。」(默一8)「祂不是死人的,而是活人的天主。」(谷十二29

        現在我們既然活在這世界上,就只管做兩件事:祈求和感謝,就能讓我們的生活過得平安順利。那麼,我情願做個有福的人。

我以前是個不懂感謝的人,感謝兩個字是存在我的知識裡,而不是在我的生活中。天主感化我,賞我「領悟」的恩寵,反省以往我的過失,那些事做錯了,那些是得罪了人了,我在祈禱時,一件一件的呈現出來,讓我體會到以前我的無知。我感謝祂賜給我一顆悔悟的心。

在將近六十年的歲月中,天主不停的歷練我,感化我,降福給我,還藉著許多主內的姐妹們及周遭的朋友指引我,在困難時支援我,他們都成了我生命中的貴人。我一無所能,只能祈求上主賜給他們豐厚的賞報。

我經常在彌撒中受感動,當不起老天對我的厚愛,眼淚流個不停,像個「好哭包」,可是我沒有傷心,只是感到「當不起」。一面流淚,一面感恩,心裡願意做任何的補償和奉獻,只要是為別人有好處的都行,不光是為我自己。

現在我懂得感謝天,也感謝人,更珍惜天主賜給我的家人及一切。

以前孩子們常開我玩笑:「媽!妳這是做慈善事業,不是開店啊!」要不然就說:「媽!妳想積財富到天上嗎?」不管他們怎麼講,我內心實在充滿了平安、喜樂和感恩,時時刻刻都在準備著「好死」呀!這可不是開玩笑的。

自從有了小孫女以後,每次看到小娃娃咧著嘴笑,笑得好燦爛,跟沒牙的老婆婆一樣,小嘴還吐著小泡泡,像個小螃蟹喔!好可愛、好可愛,全家都跟著開心的笑。

之銘看著我說:「媽呀!妳越來越溫柔了,好慈祥喔!」可見以前我管教孩子是太嚴格、也太嚴肅了,現在心態轉變了,不但樂在其中,還愛烏及烏,會同情育幼院的孤兒們,將來如果我想做義工的話,又多了一個考慮的地方。

現言歸正傳,在我們每一個人的生命歷練中,您蒙天主祝福所賞賜的有多少?我們又回饋了多少?今年到年底還有一個多月,可以讓我們對上主表現「以愛還愛」的心,以我們的人力、物力、財力,盡自己的心力,奉獻在建新堂的工作上,來共襄盛舉,達成今年預定的目標。您的慷慨大方,「天主會按照每個人的行為予以賞報的。」(瑪十六27)謝謝大家。

[葡萄藤] [本期目錄]

我看聖十字若望的「黑暗之夜」 

曹美蕾

人的稟性各有不同,有人欣賞長江大河的壯闊,有人偏愛荷花月色的嫵媚。聖人的神修之路也因各人的稟性不同而走不同之路。大德蘭走七寶樓台,小德蘭走聖嬰小道,若望以黑暗之夜來囊括他的神修經驗,也就不足為奇了。黑暗之夜在這裡是一個比喻,一個形容,並不是叫我們晚上不睡覺去進行整夜的神修。但由此書看來,它是一本可以幫助我們修德成全的好書,也是一本作者自我感覺經驗的神秘分享,所以時而可以看到由感覺中抽絲剝繭出來的道理,清晰易懂,時而又看到作者狂熱的詠讚獨白。沒有相同的或類似的體認,就不大能產生共鳴,那時即不可強求,也不需附會扭曲作者的原意。

難得的是,聖人清楚的道出修道人剛開始容易犯的錯,竟是針對吾輩人所需,例如,自以為知道得很多,就開始批評;得不到長上的贊美和瞭解,就想到應該馬上改換其他的神修指導;犯有重罪,去找另一位司鐸告解,以便讓他們經常的神師只認識他們擁有聖德功勞;絡絡大者,就這三樣。其他是專務內向自省。可見我們犯的毛病跟古人沒什麼軒輊,尚可自勉猶未晚也。

總之,黑暗之夜所代表的是一段長長的神修過程,藉由所有的經驗、默觀,而終致於與天主幸福的結合,都在這神秘黑暗之夜中進行。我是這麼分享通往天主之路上的一切。我們的一生可說都在黑暗之夜中一般,偶現的靈光,並不代表已遇著昇空的日照,終其一生,我們都在追尋光明,與天主結合。這結合將是永永遠遠的,不會再須臾離,直到那日到來。之前,我們瞪眼直視祂的光明,遂成了瞎子,跌入漆黑的幸福之中。

[葡萄藤] [本期目錄]

媽暫時離別 愛永不止息
陳李蕙芳安息彌撒
 
陳建立二○○二年九月廿一日

        我的媽媽李蕙芳,熱愛和效法我們天上的母親聖母瑪利亞,為我提供了順服歸依,敬主愛人,默存在心,樂在苦中,信主勿疑的寶貴教訓。

  雖然七十七歲,我的媽媽一向健康,今年四月初,醫生診斷她有了癌病,在胰臟內的毒瘤,已經散佈到肝,生命接近末期,開刀和化療也沒有什麼功效。一瞬間,我們陳家的生活天翻地覆,五十多年來和媽媽同甘共苦八十歲的父親,三個兒子,他們的妻子和兒女,對這突變,感到無助,無可奈何,心力交瘁。

  感謝聖母,聽到我們的心聲,明白我們的困難;也感謝各位親友的支持問候,主內的兄弟姐妹為我們祈禱代禱,使我們分辨出和勇於接受天主的聖意,天主自有好安排,無怨無悔。

  我的母親李蕙芳,主保聖人是德肋撒,小德蘭。她每天望彌撒,大小事上,福傳見證,中西老少,愛人如己。在未診斷有癌症時,知道美京無染原罪聖母國家大殿中華聖母壁像落成,就一早報名參加波士頓聖母聖心會主辦的祝聖團。當她知道病重後,她的心願就是能參加祝聖大典。感謝天主,感謝聖母,感謝她五十多位團友的扶持,感謝你們的禱告,她乘坐輪椅,八月三日很開心、極虔誠的走進大殿,看見壁像的光輝燦爛,聖母的和藹慈祥和「信望愛全」的永恆信息。晚上她抱病參加慶祝宴會,翌日在華埠天主堂參加湯漢主教主祭的彌撒,晚上返回波士頓。我的媽媽完成她的許諾後,也漸漸走完她的人世旅程。

  兩個星期後,我的母親中風不醒。家人和主內的兄弟姐妹不斷為她祈禱,求仁慈的天主令她舒服祥和,柔順她的靈魂、減少她的痛苦。九月十二日,她安息主懷。

  在印度為窮人服務的已故德蘭姆姆說:「不是每一個人能做轟轟烈烈的大事,但是每一個人都可以盡力的去愛。」如果說「個人生命求聖化,堂區脈搏在福傳」的話,我的母親是一個實行者。她勤讀聖經,日望彌撒,喜接聖體,贊美天主,感謝聖母,她永遠為不同的人祈禱,一次再一次的帶領人去慕道、領洗,自己去或者鼓勵人為團體服務。她欣賞每一位神父修女的講道分享,因為她知道聖神賜給每一個人的才智和恩寵都不同,因為獨特,都值得我們去學習、去交流。

  昨天(九月二十日)是韓國一百一十三位殉道聖人瞻禮,聖教會特別表揚四百年前勇敢的平信徒,回應天主的派遣,把福音傳到韓國。今天(九月廿一日)是聖史瑪竇瞻禮,他本來是個稅吏,當耶穌說,來跟隨我,他就勇往直前,成為宗徒,完成了第一本福音,最後為主致命。

  耶穌就是選擇這些低下和平凡的人;我的母親不是稅吏,她只有小學六年級的教育;但是只要她願意,天主也樂意派遣她,好使人在她的身上,看見耶穌的面容。其實在陳家當中,也有一位稅吏,我的妻子海蘭在稅務局工作。一年多前她當選為波士頓華人天主教會堂區議會主席,就職時說:「何必偏偏選中我,天主一定和我開玩笑。」天主當然是個幽默大師,但他早知道這個信德團體不斷的演變,一代傳一代,一棒交一棒,在這個神師空缺的過渡時期,我們有幸有這個稅吏來領導,深信我的媽媽在天國也會開心、也會代禱、也會打氣。

  今天又是中秋節,中國人談情說愛,唐詩:「但願人長久,千里共嬋娟」。我們信主的人會說:「人生自古誰無死,分享信德給鄰人。」因為這個信德,雖然今晚未必家家人月共圓,我能夠既悲傷又喜樂的說:「媽暫時離別,愛永不止息」。

  上星期的聖神同禱會上,我們聽到這些關於我媽媽的先知話:

    你們不要哭泣,她已在我懷內。你們應該要為她而歡欣,她是我忠信的女兒。我愛她更甚於你們,我已為她擺設了宴席。看啊,她要在我面前為你祈禱。你們要擦乾你們的眼淚,因為她已在我懷內。若你們知道我有多愛她,你們應喜樂。你們不知道天上多麼美好,我的光榮,我的愛已滿全一切。你們應效法她,像她這樣忠信跟隨我。

  我的媽媽是個平凡的人,在天主的手中,她做了一些不平凡的事,好能愈顯主榮。為了見證,懷念和追思她,並為她得到永生的喜樂,我獻上這首詩:

        我的媽媽李蕙芳
        默默耕耘女紅妝
        中華聖母信望愛

        一一謹記在心房
        帶人信主得真光
        福傳證道永不忘
        聖女德蘭修小路
        耶穌基督是新郎

        永生路上唱新腔
        平安感恩度滄桑
        年年發願去朝聖
        抱病赴京喜欲狂

        聖體聖血是寶藏
        勤領勤飲好應當
        紅塵俗世今話別
        他朝相會在天堂

  衷心感謝大家,願一切光榮歸於天主。(後記:此文和當日的悼辭有微小的增刪)

[葡萄藤] [本期目錄]

是祂陪我走過 
張宏秀

子女教養的早期階段(胎兒期、嬰幼兒期、學齡前期)是打下身心健康基礎的階段,古諺也有三歲定終身的說法。因此,父母(親職)在這個階段的責任及使命,是讓天主賜下的新生命,得到恰如其分的保護及養育。我的兒子頤覺(若瑟)即將慶祝他的第六個生日,回顧這七年母子同行的人生旅程,心中充滿感謝、欣慰與喜樂。從事婚姻家庭治療工作的知能及經驗,固然能幫助我盡好母職,但從靈修中得到的愛、治癒與啟示更是一股幫助我突破限度與盲點的力量,使我能在母職中與孩子一起成長。因此,渴望分享一些教養子女的經驗與靈修,同時也為主耶穌的陪伴做見證。

社會心理學大師艾力克森(Erikson)曾提出六歲前人格發展重點:學習信任(出生至十八個月)、發展自主性(十八個月至三歲)及自發性(三歲至六歲)。此架構是我教養兒子的參考方向,也讓我常去思考該如何幫助孩子發展出信任父母及他人、信任自己、最終信任天主的能力;該如何培養孩子獨立性,從而建立自尊自信;該如何鼓勵孩子的自發性及好奇心,讓孩子有主動出擊的生命力。

我落實理論的做法是:兒子在一歲半前,我注意在跟他的互動中給他微笑、肢體接觸、對他說話、對他的情緒變化有所反應。特別是對他的哭聲(常代表需要不被滿足的挫折、焦慮和害怕)有所反應,但未必需要立即採取安撫行動。由此幫助兒子與我的互動中學到:這個世界是值得信任的,有需要時是可以表達的。之後,在他四歲以前,我常提醒自己多問他要什麼?喜歡什麼?啟發他去感覺、去思考自己的選擇,尊重自己的需要。我不以母親的立場,替他表達與感覺他的需要,即不替他的需要負責。讓他了解我與他是兩個獨立的個體,而不是共生體。這樣做,這並不意味著對他有求必應,我仍負責把關,並在拒絕他時給予適當的解釋。在他四歲以後,生活空間除了家庭還有學校與教會,我則多讚賞他在社交技巧上的主動與友善,對新環境和新事物的探索或提問。這些方法非常支持我的親職目標(Parenting Goals):培養頤覺成為情緒穩定、身體健康、人際關係技巧成熟的基督信徒。至於智力發展,則是水到渠成的過程。況且,有成熟的情緒智商,智力及靈性智商才能夠真正有所發揮。

有了方向與方法之後,下一步是對挑戰與難題的因應之道。在教養孩子的過程中,常常困難不是來自孩子,而是來自我自己。常跟我的個性、做事方法、成長經驗、僵化的觀念,甚至盲點有關。記得在回應頤覺的哭聲時,我常要抑制立即採取安撫行動的母性衝動,他才不致養成用哭聲來控制我的習慣,而成為予取予求的小孩。因此,我下功夫去面對我的焦慮,並求耶穌治癒我因成長背景帶來的焦慮習慣。當頤覺牙牙學語時,他很快的學會說「要」或「不要」。但在忙碌的生活節奏裡,我必須犧牲「效率」至上的原則,來給他時間思考、決定及表達他的選擇。此時,信仰的價值觀幫助我肯定人的價值是比物質、成就及效率還重要。天主對我有極大的耐心,祂慷慨地給我時間去犯錯、學習及成長。我也應該效法祂。隨著兒子年齡的增長,母子衝突自然愈來愈多,因為他要往外探索,而做母親的既怕他危險,又怕他給自己惹麻煩。此時,我常求聖神給我勇氣、智慧與耐心,尊重孩子有犯錯的權利,有好奇的權利。更重要的是,我在教訓孩子時,能記住「對事不對人」的原則,不傷害孩子的自尊心與自信心。

主耶穌是我親職的最佳顧問與友伴,每當我有困難向祂求助與請教時,祂總是給我最好的結果或解決之道。我常將頤覺奉獻給耶穌聖心,並請他的主保大聖若瑟每日為他代禱。我也告訴孩子,母子必有在世上別離的一天,但主耶穌會代替媽媽把他照顧得更好。靠著祂,母子必在天上重逢。此外,我也常請聖母及聖安娜為我代禱,幫助我向聖母學習當母親所需的一切。我求聖神提醒我,孩子是屬於天主的,不是我的。特別是在挫折或忿怒時,去默想天主願意我如何思考、如何行動。

回首這七年,一路走來的酸甜苦辣只有祂最清楚,也只有在祂的陪伴下,我教養孩子的過程才能走得如此踏實,並走出平安與喜樂。我也感謝兒子,天主藉著他讓我面對自己,無從馬虎,不斷地練習「放下」與「讓祂來做」。母子關係也是我的道場,天主派兒子來同我共修,他也是我的道友,主內的弟兄,而天主才是我們母子永遠的父母。(作者為美國德州達拉斯市婚姻家族治療師)

[葡萄藤] [本期目錄]

信望愛三德 
徐卓越神父

主呀!只要用我自己的頭腦,我能思維出禰的存在;我也能推論到禰創造、養育了我,我感謝禰給我所有的一切恩典。我想我做好事時禰會高興,但是我做了壞事後我害怕與禰見面。

  我不知道為什麼你給我信德,使我接受耶穌基督是我的救主;祂又是你的至愛之子。祂告訴我,你是我的天父,我在不好時你還是愛著我,在我懺悔前你已願意寬恕我,在我還不明白生命究竟是什麼時,你已在天上為我準備了永生。

  除了信德,你還給我望德。這望德不是絕望前的一點小光亮,也不是一切失敗後的幻想。望德是我有勇氣做事為人的開端,因為你是全能的,同時還是我的天父。你和我同行,做我的保障。雖然人生有艱難,我不必害怕。因為你的安排都會有好結局。

  主呀!你對我無窮的慈愛,我怎樣來表達對你的孝愛呢?禰是神,無聲、無色、無體、無形……我遵守禰的誡命來表示我的愛,但是我覺得這種愛總是抽象而無感性的。我怎麼能來具體的愛禰呢?耶穌說祂和禰是一體,我愛祂就是愛禰。耶穌又說誰愛祂最小的兄弟姊妹就是愛祂。

  我知道了!我對禰最具體的愛就是去愛人。我會自然的去愛可愛的人,我會同情的去愛可憐的人。我還會去學愛不可愛的人,但是我掙扎著去愛我天生不喜歡的人,尤其是去愛那些不喜歡我的人。

  主呀!禰照著自己的肖像創造我,我該像禰。求禰光照我的理智,來暸解每個人都是禰所創造的,禰愛禰自己的創作。求禰以你無限的愛來感化我去愛所有的人!

[葡萄藤] [本期目錄]

憂鬱症的治癒――痛苦的代言人 
Evelyn Eaton Whitehead James Whitehead
陳美卿譯

我實在厭惡我的生活
我要任意苦訴我的怨情
傾吐我心中的酸苦
101

譯者序

本文譯自 Shadows of the Heart (A Spirituality of the Painful Emotions) 這本書。本書是由Evelyn Eaton Whitehead James Whitehead 二位作者合著。二位作者是在心理學與神學領域有著卓越成就的夫妻。他們的著作很多,有A Sense of Sexuality (Christian Love and Intimacy) , Christian Life Patterns ( The Psychological challenges and Religious Invitations of Adult Life) ... 等,是天主教會裡知名的學者。Evelyn是芝加哥大學的心理學博士,James是哈佛大學的神學博士。二位教授目前任教於印弟安娜的聖母大學和芝加哥的羅耀拉大學。他們熱愛中國文化,亦時常受邀短期任教於大陸的知名大學。

前言

「憂鬱」這個詞彙其實涵蓋了許多的經驗;與朋友之間無法妥協的爭論,讓自己產生失望,這種情緒已維持了好些天;完成了一個具有挑戰性的讀書計劃或結束長期企劃案,一旦興奮的感覺消失,緊繃的情緒在幾個月的忙碌後突然放鬆下來時所感到的失落感。大多數的我們都曾經歷這種短暫且會消失的憂鬱,它雖令人不愉快,但對我們都不會有太大的困擾,並且將這樣的感覺視為理所當然。可是為什麼後來它卻變成了致命的攻擊?一個女人經常性的感到被癱瘓似的悲哀所籠罩,這悲哀總持續好幾個星期,她雖困惑,卻無法解釋;一位才華洋溢的年輕女孩經驗到難以入眠也失去參與活動的興趣,她筋疲力倦,混亂不安;一位中年男人,感到自己的精力和希望消耗殆盡,他意識到自己奄奄一息,毫無生氣。更令他害怕的是在他的生命中第一次有了自殺的企圖。

憂鬱症像傳染病一樣,在美國已有相當比例的人數罹患此病。國家心理衛生局估計每年大約有一千五佰萬的美國人忍受這個病的煎熬。引起這情緒失調的原因至今還不是很清楚。研究家庭族譜的醫學分析報導憂鬱症肇因於遺傳因素,所以某些人比較容易得到此疾。

對抗憂鬱症的藥物像Lithium Prozac 在臨床上治療的成功更加強了身體化學物質和情緒惡劣有關聯的說法。但大部分的專業治療師仍然判斷只有藥物治療不可能根治憂鬱症,不過藥物可以提升心情,適當的用藥給予患者喘息的空間得以檢視導致他們加速患病痛苦的種種心理因素。

令人不解的徵候使得憂鬱症的診斷更加的困難。道德禮教的態度更令臨床的診斷成了一個沉重的負擔。40﹪的美國人以為憂鬱症是個人軟弱的記號,他們最好的治療就是「重新的振作起來」。將憂鬱症與個人心理的軟弱聯想在一起,使得許多患者更躊躇不願就醫。其他就醫的人只將它視為生理的病痛,治療時著重描述頭痛、失眠、勞累這些比較容易接受的症狀。

美國人秉性活潑、樂觀。成員年輕,國家強盛,也使我們養成一種樂天主義的達觀。「不要憂慮,做個快樂的人」!若常被哀傷的情緒纏住,從某種角度看,就好像承認自己是個不愛國的人。但是明智的智慧卻提醒我們任何一種情緒都是我們該尊重的。承認我們所有的感覺並不等於我們自憐或瀕臨絕望。我們之所以生存乃在於我們能與周遭的人或事息息相關。因此當某些時刻的境況是令人沮喪的,我們就該感到悲傷憂鬱。

至於該如何解讀憂鬱症這個令人困擾迷惑的經驗就是本篇文章的重點了。那引導我們反省並令我們堅信的第一個要素是憂鬱症是社會大眾的情緒,並非只是個人內在的困擾,或私人心理的軟弱而已。其次,我們應當在日常生活的經驗中時常的檢視這種情緒,不必等到面臨重大傷害,被臨床診斷是憂鬱症時才去重視它。最後,我們將探索為什麼憂鬱和其他負面情緒一樣,開始是健康的訊號提醒我們警覺,到後來卻漸漸變成迴旋於心,日夜侵犯的破壞性情緒。

強加於己的自我淨化

例一 迪龍記得,四年前,他曾經非常喜愛他的工作。可是現在一成不變和厭煩填滿了他的辦公室生活。清晨起床成了一種難耐的酷刑。他經常頭痛不能專心一意的工作。朋友談論他失去以往的歡樂。他也漸漸的失去了自信。

例二 愛莉,才離了婚,上個月她遷移到一個新的城市。無感於新的工作環境的新鮮感和新城市較舒服的天氣狀況,她常感到傷心。將自己全然的投入新的工作,她卻仍須與這種不愉快的情緒奮戰著。但是不舒服的感覺愈加氾濫起來,佔據了她大部分的時間,她花更多的時間看電視,增加吃零食的次數。同時她亦發現結交新朋友愈來愈困難。她的悲傷漸漸的強化成了一種死氣沉沉的絕望。

        憂鬱症似乎總是令我們感到驚訝!昏昏沉沉,遲鈍混亂的感覺讓我們有如置身在重重的煙霧中,「不幸悲傷「成了生活的主調。這並不是單純的壞心情而已。Maggie Scarf(瑪姬‧史考夫)稱憂鬱是相當混雜的情緒,它從各種不能忍受的感覺引發而來。但它從哪裡來?為什麼發生在我們身上?它究竟告訴我們什麼?

         哲學家Robert Solomon(羅伯‧沙樂門)認為憂鬱的作用好像是「強加於己的自我淨化」,像其他的負面情緒一樣,憂鬱提醒我們有些事出了問題。以沙樂門的話來說,它的發生是欲使一個人從傳統和不合時宜的束縛中掙脫出來,因為那些任務和價值觀目前已完全的失去效用。當我們部分的生命感到不能忍受時,憂鬱的症狀傳達了不好的消息。但是這不好的消息,相對也是一個好消息。根據沙樂門的判斷,憂鬱可以是「自我實現的開始」,除非它單純的被忽視了,或濫用藥物以便驅走這種感覺,或為了逃避這痛苦的感覺而完全的屈服── 這情況最糟糕的就是自殺了。

        心理學家Ellen McGrath(愛倫‧麥克葛蕾斯)藉著區分健康和不健康的憂鬱這個情緒,更清楚的將為什麼憂鬱能成為幫助我們的夥伴這個想法闡明。像Solomon一樣,她辯護憂鬱的痛警告我們必需面對一些衝突。在「In when Feeling Bad is Good」這本書,McGrath報導她被美國心理協會委任,對「女人與憂鬱症的關係」這個主題做一個全國性的研究與調查所發現的許多成果。研究發現許多的憂鬱症「起因於文化模式」,並且「合理的根據事件對文化的影響」。例如,一個內化的文化意識認為大部分的女人都應該對文化制約所約定俗成的女性行為模式負責任。女性當她們察覺自己的行為不符合這些文化標準時,她們就容易感到憂鬱不安。其實這種憂鬱可以讓許多女人轉變成一種健康的情緒,它驅迫女人在這種情況下做一些決定並試著改變那些長久以來根深蒂固的價值觀念。

        英國心理學家威尼‧寇克(D. W. Winnicott)用類似的說法解釋憂鬱,他認為「憂鬱是內在的復興」。它是在憂鬱的情緒中重新評估自己生命的一種能力,而不僅僅單純地屈服於這個負面的情緒,所以對Winnicott來說「它是情緒成長的成就」。雖然不容置疑的憂鬱讓我們感到悲慘,但WinnicottMcGrathSolomon都堅持它的症狀意味著一種訊息,指出了治療和成長的路來。

        在這種樂觀的見解下,憂鬱症不單不是個人的災難,更非個人的軟弱的記號。按Solomon的說法,當我們生命發生了難以忍受或無法繼續生存的挫折或困境時,這痛苦可能是我們內心最精密並且是與生俱來的一種方法,它幫我們重新整合產生新的勇氣和力量。於是,似是而非的,我們的負面情緒可以成為一種正面策略的功能,它鼓勵我們反省過去我們全盤接受或被強加的文化模式、禮教、規範或生命的價值觀,目前對我們是否冗長乏味,不適當且自我貶抑。在本質上,憂鬱可能是一種邀請,邀請我們哀悼過去的生活。

       憂鬱症突然的襲擊我們其實傳達了一種複雜的訊息。當它使我們感到虛脫無力的同時,它也驅迫我們開始行動。有如惡夢一樣,憂鬱症將自我赤裸裸的呈現出來,但它也從這些痛苦的事實中保護我們。隱藏在憂鬱症分裂痛苦的背後是我們生命的某些部分需要被關照了。但像夢一樣,這情緒對我們隱藏的和對我們洩露的一樣多。所以,我們不禁要懷疑:為什麼我的感受如此惡劣,感受的惡劣情緒好像是我們自己本身一樣──我的軟弱,我的不完美──它誘惑我們去尋求私自的解決之道,投入更多精力在工作上,像酗酒或使用藥物,使用任何可以紓解這種痛苦窘境的方法。用私人的方法解決個人的痛苦。詩人唐娜,荷(Donald Hall)形容她生命中這樣的誘惑曾說:「以酒精為自我的解藥,遇到暫時的紓解,短暫卻致命的假期,使人預嚐了死亡的陰影。」

從自我淨化到自我懲罰

憂鬱的症狀同時引起困惑和羞辱,所以我們總是試著去忽略它。當我們這樣做的時候,我們也就失去了機會,於是尋常憂鬱的感覺漸漸變成了慢性的情緒失調。佛洛伊德形容這破壞性的轉化:「憂鬱症的徵兆起於心理活動反向而行,經過一段時間的進行,心理活動的反向運行就變成憂鬱症的狀態。」從反向到憂鬱症:強加於己的自我淨化已變成長期的自我懲罰了。

Ellen McGrath追蹤憂鬱從健康到不健康的惡化過程。健康的憂鬱警告我們必須去面對衝突或失落的感覺。在健康的狀態下憂鬱雖然使我們意氣消沉,它來來去去,我們仍可正常運作。但若是否定這痛苦的召喚或拒絕去回應它,我們就已將這情緒強化而變成不健康的情緒失調。不健康的憂鬱症嚴重削弱我們愛和工作的能力,在不健康的憂鬱症種類裡McGrath涵概了嚴重並長期的情緒失調,它可能完全肇因於生物因素;無論是遺傳的生物因素或心理因素挑起的(此二者仍有不同程度的爭論),嚴重的憂鬱症經常是對生命有威脅的,它需要專業的幫助和適當的藥物治療。

心理學家大衛蒙恩思 David Burns),是一位認知治療的擁護者,他發現憂鬱症起源於扭曲的思考方式。容易受憂鬱症影響的人都曾學過以自我打擊的方式解釋自己的經驗。例如:常常申斥自己「我永遠會遲到」或「為什麼我不能好好的作一件事」抓到自己一點小錯誤,就強化這個經驗:「我是一個這麼糟的失敗者」。這些扭曲的解釋引起憂鬱的情緒,特別當它們經常的纏繞著我們內在的對話時。治療始於追蹤自我的對話,認知我們可以重新糾正這種自我懲罰的模式。有些接受認知治療的人抗議某些治療學家過於理性,但大部分掙扎於憂鬱症的患者稱讚它是有效的。對那些陷於自我批判漩渦的患者,Burns理論的實際效用在於讓內在的對話有一正確的方式紓解。

Maggie Scarf 詮釋憂鬱症是「適應上的失敗」,「在應付方法上失去能力」。當某些緊要關頭,人必須面對內在的紛擾與外在環境的改變時,憂鬱症的患者在這種情況下無法適應,或沒有能力去對抗。Scarf 認為焦慮是一種非常重要的生存機制。因為當我們焦慮時我們仍不斷的與我們的問題奮鬥抗爭。反之,憂鬱症是已經結束的狀態。它好像在戰爭結束時打了敗仗,感到沮喪不安,是一種屈服且放棄的狀態。

Scarf 記述,憂鬱症的特徵是「失去享受快樂的能力」。憂鬱症的患者徹底失去享受個人生命的樂趣。他無法享受精美餐點,不能與好友談話交心。他常常頹喪萬分,死氣沉沉。他害怕自己成為一個可怕的伴侶,很不幸他的表現就像個可怕的伴侶。這種情緒的狀態是「它本身就是自己經驗的過濾器,它不允許任何於愉快的或滿意的感覺經過它」。心理諮商者認為憂鬱症患者覺得自己不值得快樂。孩子在學校表現優越,一個天清氣爽的春天,或任何工作上的升遷,當我們患有憂鬱症,我們早已決定我們是不應該快樂的,沒有任何一件快樂的事可以穿過那阻擋愉悅情緒的屏障。『未完成事務』(In Unfinished Business) 這本書,「女人生命中的緊要時刻」(Pressure Points in the Lives of Women) 這一章,Scarf 特別強調女人在分離上的困難,她以為 ,女人常對自己的人際關係感到煩惱,尤其是那些她認為不可缺少的關係,像父母,配偶或朋友。她絕不敢冒險去傷害這些關係,於是她將所有的煩惱深鎖在內心裡。發生問題的時候,她寧願埋怨自己也不敢面對因人際關係所產生的衝突。對自己生氣或深深的內疚。她漸漸地感到憂鬱。成為一位憂鬱症患者是一種方法,將自己從這些可怕,負面情緒的干擾解脫出來。不幸的是它卻將我們與情緒聯繫的需要原封不動的擱在那裡。當她自己向自己保證,這些人際關係都不會被危害的同時,她藉著不好的情緒懲罰了自己(好像是適當的,因她懷著內疚)。所以,Scarf 結論說「這是一種相當糟的交易」。

Scarf 認為女人在分離上的困難為分歧點,唐娜,克勞莉(Dana Crowley)卻爭論,其實女人的憂鬱症起因於無法取得健全並安定的親密關係。不適當的文化傳統教導女人依賴且附著於某人是軟弱的表徵。成為一個獨立的人是文化(和男性主義)的理想。它們贊成自治超過相互的依存。所以當一個女人感覺自己有與人親密聯繫的需要時,雖是健康的,她仍可能判斷自己,不需要如此的「依賴」。感到自己的不完美和不好,她埋怨自己,並不知不覺的成了憂鬱症患者。

女人在生命中引起憂鬱症並不是因為它失去了與父母,配偶或朋友的親密關係。而是在這些關係中她失去了她自己。Crowley Jack 在「沉默的本我」(Silencing the Self) 這本書裡證明女人雖然維持了關係,卻以自己的整合作為代價。傳統文化的腳本教導女人必須成為一個「好的妻子」,就更加證明了這種進退兩難的情形。許多女人在社會的制約下認為自己最重要的角色就是做一個支持丈夫的好妻子。丈夫的角色在家庭裡是一個供應者,所以他理所當然的只要將精神放在外面的工作上,這個觀點實際的免除了男人在家中也應有與家人情感交流的責任。為了成全「好妻子」的這個目標,女人必須阻止衝突,不容許自己生氣,並延遲自己的需要和夢想。長時間的忽視自己,漸漸地腐蝕了女人自我價值的意義。在 Jesse Barnards 尖銳嘲言的詩中,「她漸漸縮小成為一個妻子」。看著自己漸漸縮小成為妻子的角色,認知自己在整個過程中與傳統文化,社會制約成了共犯,卻深感無法改變這事實,於是女性逐漸陷入自我懷恨和絕望的陷阱。Dana Crowley Jack 堅決的表示,女人在文化傳統的教導下漸漸的失去自我,這是現今憂鬱症如傳染病般侵犯女人的主要原因。

痛苦的代言人

由於憂鬱症的起因複雜,發病的症狀又令人困惑,病患大都嘗試遠離人群,將它變成個人的痛苦。但這也使得他們失去了治療這毀滅性情緒的最好時機與機會。

三千年以前,我們信仰的祖先卻樹立了另一種典範去處理他們的憂鬱沮喪的情緒。當他們遭遇大災難和困境時,他們大聲的吶喊,向上主提出他們的怨言。拒絕默默的承受個人的傷痛,他們以言語,詩詞公開地表達他們的絕望。聖經哀歌記載著他們的痛苦。

一切過路的人啊!請你們細細觀察,
    看看有沒有痛苦能像我所受的痛苦,
    因為上主在祂盛怒之日折磨了我!」(哀歌
1:12)。

被內心的憂傷打擊,我們的祖先拒絕默默的忍受。他們以詩詞詠唱作為他們的代言人,盡情的歌詠內心的痛苦。聖詠的篇章裡時常重複著這樣的主題:

我已哭泣疲憊,
   每天夜裡,常以眼淚浸濕我的床舖,
   常以鼻涕流透我的被褥,
   我的眼睛因憂傷而昏盲,
   為了仇敵眾多甚感惆悵。
」(聖詠6:7-8

古代希伯來人的這些哀歌將痛苦極盡渲染,而且是深沉懺悔的禱詞。他們大聲且持續的吶喊是引起天主垂憐的計謀。再次的請求創造主向他們說明為何要他們受苦的理由。約伯傳記載「我要向天主說,不要定我的罪!請告訴我,禰為何與我作對」(約10:2)。根據聖經學家Walter Brueggemann的觀察,在先知的哀悼中他們相信「當他們大膽勇敢的以熱情和尖銳的言語,盡情的陳述他們在世的痛苦憂傷,就可以改變天堂的事務。」我們雖難以瞭解這將如何達到,但以某種角度來看,「因著憂傷,人們才將他們賦之於詩詞歌詠或言語,並公開的表達,於是它們成為人們改變現狀,重見天日的中介。」

痛苦的公開化

為了治療我們的傷害,我們必須尋找一種聲音,盡情的表達我們的痛苦。一個家庭碰上了家庭的危機,父母雙方鮮少交談;十幾歲的女兒得了厭食症;兒子常是憤怒且不合作的。雖然在最近的幾個月裡,家裡的每一個成員在日常生活的互動都感到非常的艱難度過,但在鄰人和親戚間他們都裝做若無其事的樣子。終於,靠著某些恩寵和運氣,這個家庭開始尋求幫助。藉著心理諮商師的幫助,家裡的成員開始互相對話。起初,情況好像變得更糟,原先埋在每個人心裡的痛苦現在有如熱水沸騰一般,他們互相指責、謾罵;但藉著專業技巧的指導,他們學習為自己懷恨的事或感受取一個適當的名稱,並且不在心理上互相傷害。認知了原先不正確的互動模式不再對他們的生活有益處後,這些不好的模式已不再影響他們,他們互相找到了新的相處方式。漸漸地因著他們以言語表達了每一個人心中的痛苦,並在時間中哀悼彼此心裡的傷痕,這個家庭的傷痕被修和了。

由於分享彼此的痛苦,使我們得以改變相處的模式;我們不但治癒了靈魂的創傷,並改善了我們的社會。從黑人被奴役的時代,非洲裔美國人就以歌詠的方式將他們的傷痛表達出來。藉著音樂,他們充分表達了一個備受委屈、痛苦及剝削族群的傷痛,在歌聲中他們抒發族群的憂傷。在時間的洪流中,部分的歌曲被傳承下來,它們對美國文化有著豐富的貢獻,「藍調歌曲」繼續著治癒創傷的成效。藉著音樂的旋律和節奏表達了傷痛,傷痛好像變得可以忍受了。將個人的痛苦轉化為流行的歌曲,藍調歌曲安撫了族群的痛苦,並將他們的失望沮喪轉化成長期的療傷。

每一天在美國首府越戰紀念碑處都有許多人在此哀悼他們的親友,將他個人對親友逝去的哀傷轉換為共有的憑弔。即使美軍在越南挫敗退軍,許多美國人仍不願承認這是國家的失敗,堅信我們之所以撤退乃是為了維持和平與榮譽。然而老兵們回到家園心裡飽受憤怒或沉默的煎熬,但整個國家的人民似乎都不願再回想這個經驗,只願繼續往前走。身為一個國民我們希望只要不去理會這種負面的情緒,它們就會消失無蹤;但事實並非如此。這種幻象讓整個國家好像又整合起來;不幸的是老兵們出現了許多心理症狀;而政治人物卻仍採取「美國是超級強國」的姿態。

然後,美國國會被委任建立越戰紀念碑,根據一位亞洲婦女設計的模型。這位名叫Maya Lin的女藝術家放棄了佩帶武器準備格鬥的傳統英雄形象,她將每一位在越戰犧牲的人的名字雕刻在石頭上,並將它們砌成一座黑色的牆。這些石頭在陽光下閃爍著光芒,好像是一個個受傷的靈魂般,招呼著所有到此的訪客進入他們心靈的幽暗處。每一天許多美國人到此尋找他們親友的名字,然後他們可以將心靈的感傷盡情的表露而成了與亡者靈魂有了聯繫,好像這些名字已經永遠的烙在他們心靈的深處。淚水不但抒發了個人的失落,也安慰了大家共有的傷感。默哀氣氛環繞在那個地方,它讓我們發洩了個人失落的哀傷,並在這個紀念碑旁一起完成了共有的哀悼儀式。電視報導更強化了這哀悼的心情,允許整個國家的人民連結在一起表達了這份傷痛,並以這種沉重的儀式表彰了為越戰犧牲的親友的精神。這黑色的牆,讓整個國家的人民為他們的傷痛祈禱,也共同償付了大家雖傷痛卻未做任何表達的虧欠。

另一個象徵性的行動也曾讓許多國人釋懷,減輕了他們共有的傷痛。對愛滋病的羞恥感,促使早期親友罹患愛滋病的國人沉默不語。我們可以接受家人或同事死於癌症或肺炎,卻無法接受他們死於愛滋病。於是大家心照不宣的獨自承受這種失去的痛苦。然後十分突然的,一條被褥出現了,各種不同顏色的布料縫製而成的被褥展現了大家共同的看法。許多個人的靈魂,從匿名的死亡中被挽救了,他們將一塊一塊的布料象徵了愛滋亡者的生命,一針一線的縫成一條寬闊舒適的被褥。參觀愛滋被褥展覽的群眾慢慢的走著,從這區走到那區,觀看這一條條的被褥,才瞭解愛滋病曾何等的肆虐全國,奪去許多個人的生命。這象徵性的精神發揮了它的效用,一條溫暖、禦寒的毯子使我們的心靈感到安慰,因它允許我們共同悲痛那一個個被編織成被褥的生命。

美國人繼續組成自我救濟的團體,以實際的愛作為醫治的行動,它使人們可以在各個匿名的組織中療傷止痛。匿名戒酒協會是一個簡單且沒有任何階級組織的團體。這個團體允許成員承認自己的失敗與悔恨,並要求相互的鼓勵與支持。它鼓勵成員哀悼過去,但不尋求藉口,這將個人痛苦公開表達出來的動力,使得這些逐漸恢復的酗酒者從私密、破壞性的習慣惡化成憂鬱症患者的深淵中解脫出來。

過去幾十年中,類似的團體如雨後春筍般的增長。反對酒後駕車的母親團體,將這種化悲憤為力量的精神徹底的表露出來。因著孩子死於酒後駕車肇事的意外事件,這群憤怒的母親拒絕將她們的傷痛變成內疚而絕望。她們化悲憤為力量組織向國會議員遊說的團體,要求立法懲罰這些肇事者。她們聚在一起,一方面在她們失去孩子時互相鼓勵扶持,一方面也將她們的精力導向一個正確並且具建設性的方向。

芭芭拉,伊格(Barbara Engle)是一位致力於反強暴的行動主義者。她領導團體討論性暴力的罪行,性傷害受害人身、心、靈的煎熬與折磨,及社會良知對性暴力的看法和衝突。通常受性侵犯的婦女都會把自己封閉起來,遠離群眾。但當她們退縮,保持沉默時,她們失去了目睹社會群眾對女性受侵犯所引起的痛心、困擾和憤怒。伊格表示,其實對付性暴力的最大挑戰在於「如何扭轉受害人的心態,不再將這暴力事件視為個人恥辱,如何讓大部分的受害人不再將自己孤立,轉而認知這是社會大眾的衝突,它影響著整個社會。」

學習接納我們的傷痛

煉金術一樣能夠將個人的哀傷冶煉成共有的治療,首先須要的就是接納我們的傷痛。如果我們相信憂鬱只是個人軟弱的記號,那麼我們就會試著逃避這種傷痛。或試著壓抑它或遠離這種傷痛的感覺。但我們應該如何坦然的接受才能真正治癒這種創傷呢?僅僅將它攤開在眾人面前並不見得有什麼成效。永無止境的抱怨似乎鮮少有好結果的,因為這樣做不僅沒有面對問題,更不能從痛苦中解脫。

我們的信仰祖先,以色列會眾也曾在困境中徬徨愁苦。在逃離埃及陷於困境時,許多會眾咒罵梅瑟帶給他們厄運。他們在帳幕前,小聲的反對他們的領導者,但他們的埋怨沒有真正的對象。這些痛苦的會眾並未直接向梅瑟或上主提出怨言,他們只是私下的喃喃抱怨。目前的許多團體中也有許多會員只是重複的埋怨卻不曾真正的面對問題或找到解決問題的方法。

接納我們的傷痛隱含著某種程度的包容,它不會將我們真正的感受驅逐,也不會緊緊抓住沒有效果的埋怨,這是治療傷痛的起步。雖然這救贖的力量並不能神奇的將我們從傷痛中解救出來,也不能讓我們失而復得;但若只陷於憂鬱只會使我們支離破碎。神學家大衛‧包爾(David Bower)形容這種神秘的效果,在於「哀傷的那一個部分被記憶下來,也就是被治癒的部分,然後才能重整更新。」

我們這種暫時性的憂鬱,其實是警惕我們的火花,它提醒我們面對所有的衝突。為了避免將自我淨化惡化為自我懲罰的情況,我們必須以言語或某種形式表達傷痛,並坦然的接納它。當我們能這樣做的時候,詩人先知羅伯‧伯利〈Robert Bly〉「憂鬱溶化在哀悼的過程中」的形容就成了真實,而治愈就開始了。

反省練習

憂鬱在我們日常生活中是相當普遍的一種情緒。但當你做這種反省時,仍需從一些我們起初感覺憂鬱,而迅速發展成為揮之不去的沮喪、絕望的情緒開始反省。首先,從你近來感到短暫性的憂鬱開始回想。你是否感到勇氣盡失,挫敗或疲倦不堪?紀錄你對沮喪情緒的思慮和感覺。

現在,回想這種短暫性憂鬱的內容是什麼?是什麼事或情況引起你這種情緒?

你是否可以分辨出有些什麼害怕,創傷或失去牽連在裡面?你如何回應它?自責或埋怨別人?在這種情況中你是逃避它或去尋找外面的幫助?舉一些當你在憂鬱時你的態度或行動的實際例子。什麼幫助了你?什麼會使這種情況更加惡化?

最後,舉出一些具體的例子,當你感到憂鬱時能夠真正幫助你的方法。

[葡萄藤] [本期目錄]